山药又名薯蓣或山芋山药的历史故事和传说
名医偏爱山药有史料记载,在公元前700多年,各诸侯把它当作贡品,进贡给周王室。《本草纲目》中概括了山药的五大功效"益肾气,健脾胃,止泄痢,化痰涎,润皮毛",即山药可治疗脾胃虚弱、泄泻、体倦、食少、虚汗等病症。
明朝有一位名医叫缪希雍。他游历到南京的时候,碰到了另外一位中医名家,这个人叫王肯堂。据王肯堂记录,两人正聊天时,他看到缪希雍从袖子里拿出一个药丸吃了。聊了不一会儿,缪希雍又拿出一个药丸吃了。王肯堂很好奇,就问他:"您吃的是什么东西呀?"缪希雍回答说:"这是我得来的一个秘方。
山药在《神农本草经》中列为上品,名为薯蓣,一名山芋,称其“味甘温,主伤中,补虚羸,除寒热邪气,补中,益气力,长肌肉,久服耳目聪明,轻身,不饥,延年。”关于山药还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哦。
【百善孝为先】
有一个用山药救人的故事,或许可警示后人。相传在古代汤阴农村,有一对夫妇,心地不善,这媳妇总盼着婆母早亡,每天给婆母吃的饭就是一碗稀粥,一段时间以后,婆母浑身无力,卧床不起。
这个事儿让村里的一个老中医知道了,他将计就计地想出了一个主意,他把这一对夫妇叫来,给了他们一种药粉,说把这个药粉和在粥里边吃,保管她活不到百日。
这小两口回去以后就照这个方法做了,把这个药粉和在粥里边,天天给她婆母吃。让他们没想到的是,十天之后,老婆婆能够起床活动了,三个月以后老人身体养的白白胖胖。
婆婆身体好了,在村里边逢人就夸这儿子媳妇对她好。这对夫妇此时方知老中医的良苦用心,想起以前所作所为,真是羞愧难当。
老中医因势利导,并告诉他们,那个药粉就是山药磨成的粉。经过这番调教,这一对不孝夫妇变成了一对孝顺的夫妻。这一味“山药”救了一家三口,从此山药的故事成为一段佳话流传至今。
【强兵壮马】
传说,在古时候,各国混战,民不聊生,在一次战斗中,一个弱国的军队被打败了,只好逃到山里面去,打了胜仗的强国军队将大山团团围住,准备把他们困在里面,活活饿死。
谁知到过了很长时间,一点动静都没有。围困大山的官兵都以为,弱国的军队已经都饿死了,放松了戒备。
忽然有一天,从山里杀出一支气势汹汹的军队,兵强马壮,杀他们个措手不及,这支军队就是那支弱国的军队。
后来才知道,躲进山里,他们找到了一种植物,根茎粗,嚼起来味道很甜,人吃根茎,马吃藤叶,不但没有饿死,反而兵强马壮。
困在山里的人们给这种植物起了个名字叫做“山遇”,意思是在缺粮的时候遇到的宝物,后来人们进一步发现这种植物不但可以像粮食一样充饥,还可以当作药材滋补人体,所以改名为山药。
【神仙之食】
山药在我国中原地区称“山芋”,或“山遇”。传说一个药农进山采药迷路,正当饥饿难忍,走投无路之时,一位老翁飘然而至,送给他两根山药解饥,从此,药农多日不饿。于是他把山药的奇功妙用以及在山中的奇遇传遍了中原大地。
山药原名为“薯蓣”,据说是因唐代宗名叫李豫,宋英宗名唤赵曙,为避讳谐音,把“薯蓣”改名叫山药,还有怀山药、淮山药、白山药、玉延等别名。
“山药,标准说法应是怀山药,产自河南的铁棍是其中上等品种”,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中医科主任石显方介绍,还有一种叫淮山的类似食材,它并没药用价值,在外观上,它和山药有较明显差异,山药较细,淮山粗壮。
南宋陆游曾有诗云:“秋夜渐长饥作祟,一杯山药进琼糜。”山药是一味健脾养胃的经典食物,在诗人看来,天上的琼浆玉脂都比不上山药,更何况人间所谓的珍肴异馔?山药为羹而食,软糯润滑。
陆游饮食以素食为主,不主张“以肉养人”,以当时百姓的生活状况,肉是个奢侈品,在陆游诗中,常可看到菱角、山药和粥的食物。米粥是样好东西,贫穷人家多以粥为食,省粮食。其实粥食利于健康,多多食粥,是老年保健的重要方法,陆游认为体弱多病的人食山药能增强体质,有利健康,有诗云:“久缘多病疏云液,近为长斋煮玉延(山药)。”
山药药用价值不输于名贵药材,却便宜又易获得。古时候,野外寻觅采挖山药并不困难,文人墨客还将这发展成一种雅兴,比如唐朝的马戴“呼儿采山药,放犊饮溪泉”,温庭筠也曾“一笈负山药,两瓶携涧泉”。遥想当年,他们竹杖芒鞋,徜徉山野,好不惬意自在。说保健效果,自然是野生的好,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更多是在超市、菜市场见到它,偶有人在这个季节能在山间挖到,自是幸运的了。
山药外表其貌不扬,满身糙毛泥土,野生的长相更不堪,但却是金玉其中。历史上有许多赞美山药的诗赋,陈达叟的《玉延赞》曰:“山有灵药,缘于仙方,削数沌玉,清白花香。”朱熹的诗云:“欲赋玉延无好语,羞论蜂蜜与羊羹”。他们赞美山药色如玉、香如花、甜如蜜、味胜羊羹。